首页 >>要闻中心 >>方城要闻

【学习宣传先进模范文学作品】:河南省方城县退伍军人杜海龙:雷锋精神植心中,薪火传承40年

发布时间:2023-11-02

编者按:

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,大力宣传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,方城县委宣传部推出“学习宣传先进模范文学作品”专栏,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模范、向先进模范看齐的浓厚氛围。

图片1.png

杜海龙,河南方城人,1979年参军,在部队服役6年,多次获嘉奖,被部队授予学雷锋标兵。1986年退役后,他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,薪火传承,用40年时间收藏红色文化史料2800多件,创办家庭红色文化馆,被10余所学校聘为学雷锋校外辅导员。17次带队重走红25军长征路,帮助建设红馆15个,为12名烈士寻访到回家路。他因此荣获全国及河南省“五好文明家庭”,全国爱故乡人物、河南省“科技创新优秀人物”,河南省“五一劳动奖章”,市、县“道德模范”、“最美退役军人”、“优秀志愿者”、“文明使者”“河南省最美志愿者”等诸多荣誉。一串串闪光的足迹,凝聚着他的心血,挥洒着他的汗水,镌刻着他的付出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。

图片2.png

火热军营磨砺意志,雷锋精神照亮人生。1979年10月,杜海龙如愿以偿参军入伍,火热的大熔炉,激发了他做合格军人、雷锋式战士的自觉性,先后当过高炮手、驾驶员、驾驶班班长,曾获得过北京军区“一专多能技术能手”、“红旗车驾驶员”。他坚持学雷锋做好,自愿担任连队学习雷锋小组组长,自告奋勇当起连队广播员,负责出黑板报。课余时间,他为战友缝洗被褥,替战友写家信、站岗,把自己的探亲假让给家里有急事的战友回家。协助后勤人员种菜、养猪、养兔、帮厨做饭、杀猪腌酸菜、制作汽水,一干就是6年,被战友们称为“身边的活雷锋”。

图片3.png

继承优良传统,弘扬雷锋精神。1986年,杜海龙从部队退役,被分配到方城县粮食系统工作,他退伍不褪色,把雷锋精神打入背包,带回家乡,在粮食部门工作36年,长期担任汽车驾驶员,他坚持岗位学雷锋,做好事,在开车途中,只要看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群众,他都会帮忙顺带一程,遇到抛锚的司机都会主动帮忙修车救援。不管是在什么地方,遇上搭车的人,尤其是对学生,他会拿出军人退伍证,让人放心免费搭乘顺风车,为的是让人们接受河南老兵的关爱,进而感受大家庭的温暖,为文明社会增添亮丽的风景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赓续雷锋精神。

图片4.png

热心公益事业,爱心奉献社会。2014年,他首先发起组织公益志愿队伍,建立“北上广”爱心传递站,关爱大山里的39名学生,照顾聋哑家庭杨跃五全家11年至今。他经常深入乡村、社区志愿服务,奉献爱心,到学校、社区,开展“五防”安全教育,先后被10多所学校聘为学雷锋校外辅导员。黑龙江的志愿者李敏说“是杜大哥正能量的志愿服务精神,感染了全国的志愿者,我们要永远和他走下去。”在杜海龙的带动下,一大批像李敏一样的志愿着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,给社会带来春风般的温暖。

图片5.png

“一枝独秀不思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”。为传承雷锋精神,杜海龙自筹资金,在家中建起了100多平米的红色文化馆,丰富的馆藏,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学习,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,也有咿呀学语的孩子。许多大中小学校也慕名而来,老师带学生,学生带家长,来的人越来越多。杜海龙在红色文化馆内开起了一场场读书会、看红色经典、红色作文写作等活动。在开读书会的时候,他经常拿起喇叭,讲起先烈故事,学生因为故事而感动得潸然泪下。开馆以来,先后接待了省内外参观者5万余人,成为当地多所学校和单位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阵地。 “感谢你挽救了孩子,自从到红色文化馆读书听故事后,孩子像换了一个人一样。”有一次杜海龙在回家的路上,一名家长带着学生给他鞠躬感谢说。这件事对对海龙冲击很大,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红色文化馆,接受红色教育,他先后帮助社区、学校等10余个单位,建起红色文化场馆,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,社会上学雷锋做好事的新风尚悄然崛起。

参军入党40多年来,杜海龙视雷锋为标杆榜样,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,用坚守温暖人心,用奉献诠释担当,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一曲嘹亮的时代赞歌。(王民)


主办:方城县宣传网络管理中心 地址:方城县凤瑞路266号 站点地图

网站标识码:4113220001 备案号:豫ICP备2021023589号-1 豫公网安备 41132202000006号

邮编:473200   举报电话: 0377-67266959      举报邮箱:fcxgov@126.com